张家口堡历史文化街区
悠悠“堡子里” 焕发新活力
近日,游客在张家口堡历史文化街区参观游览。河北日报记者 郭晓通摄
踏上褐色的石阶,推开红色的木门,入眼青砖斗拱,院落幽静。“这座老宅有100多年历史,我们对其进行了修复和升级改造,主打沉浸式古堡体验。”5月5日,北京游客汪斌等人在张家口堡缓步穿过街巷,走进二道巷“堡宿”民宿内,民宿负责人范瑞热情地介绍起院落历史和活化利用现状。
古宅古院在眼前鲜活起来,激荡着汪斌的思绪。“每隔两年都会来瞧瞧,我喜欢这里——古老又现代,静谧又热闹,多种文化交融在一起。”汪斌祖籍山西,祖辈曾是“口商”。虽已不再操持祖业,但每次来到张家口堡,都有一种寻根的感觉。
近六百年历史的张家口堡,俗称“堡子里”。其东西长590米,南北长330米,整个街区以文昌阁为中心,井然有序,清末民初形成的八巷十二街格局依然保留,古朴的庙宇楼阁、粗粝的草原之风和异域建筑风格交融在一起,形成独特而浓郁的边塞重镇风情,令天南地北的游客感受到岁月积淀的烟火气和商旅味,重拾暌违已久的边塞乡愁。
“张家口堡是张家口市区的原点。”漫步张家口堡历史文化街区,张家口市文史研究专家刘振瑛告诉记者,堡内保存有478个明清时期及民国院落,其中极具历史价值的重点院落有93处,国保文物单体建筑33处。这些建筑见证了古堡的风云变迁,镌刻着一座城市的记忆。
公元1429年,也就是北京故宫建成9年后,为拱卫北方边陲而建的驻军城堡——张家口堡应运而生。如今,沿着鼓楼北街一路向南,可见协标署、中营署旧址。“自明代中后期始,张家口堡的贸易功能逐步加强,古堡体量也逐步扩大。”刘振瑛告诉记者,随着越来越广泛深入的商贸往来,逐步形成了由张家口堡为最初起点,通往内蒙古草原腹地库伦,以俄罗斯边境城镇恰克图为交易目的地,连通中俄两国的国际贸易运销路线——张库大道。张家口堡成为万里长城和万里茶道的一个交会点,完成了它历史上“由武城到商城”“由防御到交流”的华丽转身。
岁月印记至今留存。漫步张家口堡,可见永瑞银号、祥发永账局和美国德泰洋行、俄国立昌洋行等旧址。张家口堡景区发展服务中心讲解员范月茹引导着游客逐一参观。她告诉记者,对于历史文化街区来说,保护好利用好古建遗存是重中之重,张家口堡尤其如此。
为了再现古韵,近年来张家口堡开展了古建筑保护利用工作。“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尽可能使用原材料、原工艺、原做法,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保留不同时期留下的有价值的历史信息,保护文物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延续性。”张家口市桥西区文旅局二级主任科员杨文泽说。2021年以来,当地持续加大张家口堡保护利用力度,实施大规模综合整治工程。开展重点文物院落腾退,对抡才书院、中营署旧址等1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重点保护建筑进行修缮,完成584个院落环境整治、215处危房改造,张家口堡环境风貌得到明显提升。
记者走进抡才书院,只见很多游客坐在高大的槐树下品茶看书。“去年1月,桥西区图书馆在抡才书院揭牌,设置读书、品茶、自修、研学等九个功能室,文化魅力得到彰显。”张家口堡景区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顾振惠说,如今还利用书院的东西厢房,推出老照片展和砖雕、木雕、石雕摄影作品展,使书院成为游客的“打卡”胜地。
在中营署建设反映张垣皮都历史的口皮博物馆,在兴吉票号建设反映张家口金融历史的金融博物馆,选址大德通票号建设反映张家口堡独特建筑风貌的建筑博物馆……为了做好活化利用,发挥历史文化遗存的价值,当地对腾退后的重点文物院落进行改造,向游客免费开放。“游客戴上耳机,即可自由参观。”顾振惠告诉记者,依托智慧旅游系统,游客来到特定展位时会自动推送语音讲解,如同拥有了一名随身导游。
古堡沧桑,技艺传承。这些民间烟火气,回荡在街头巷尾。文创商店、茶楼、手工作坊……在张家口堡鼓楼北街大源永细皮坊,人们被眼前的马鞍作品深深震撼——鞍鞒涂漆或装饰景泰蓝,搭配毛皮鞍韂,整体造型既保留传统特征,又兼具当代审美特点。
“历史上,口马、口皮、口菜、口平银等众多口字招牌广受欢迎。皮毛加工是我们家传的手艺。这不,我们选取商贾牧民常用的马鞍样式,设计开发出10余种马鞍工艺品。”大源永细皮坊负责人赵莹告诉记者,大源永细皮坊始创于1831年,到他这里已经是第六代了。“这几年堡子里焕发新活力,来参观的游客越来越多。今年元旦我们新开了店面,希望可以继承传统,开发更多‘可带走’的工艺品,让更多人了解张家口堡。”赵莹说。
“寻根之旅收获多多,每次都能看到新变化,身心得到舒展。”在张家口堡东城墙底13号院,看到主人任淑花大姐正在把院子打造成漂亮花园,汪斌驻足欣赏,感触颇深,“历史文化街区越来越美,古堡正在焕发新活力。大姐啊,好日子正在向您奔来呢!”(记者 龚正龙 郭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