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我省首部“多规合一”的省级国土空间规划
构建河北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
1月4日,省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河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新闻发布会,全方位解读《河北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2023年12月9日,国务院批复《规划》。作为我省首部“多规合一”的省级国土空间规划,《规划》是全省空间发展的指南、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编制省级相关专项规划和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开展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
发布会上,省自然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詹晓阳介绍,《规划》共11章45节,包括构建以“三区三线”为基础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新格局、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夯实华北粮仓空间基础、筑牢美丽河北生态屏障等内容。
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和海洋等功能空间布局
《规划》提出,以“三区三线”为基础,构建主体功能明显、底线约束有效、区域优势互补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
如何统筹优化农业、生态、城镇和海洋等功能空间布局?
“具体来说,在农业空间安排上,以水资源承载力为前提,构建以太行山山前平原、燕山山前平原和黑龙港低平原地区等农产品集中产区为主体的农业生产格局,实施耕地‘三位一体’保护,统筹优化乡村空间布局,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夯实华北粮仓空间基础。合理布局海水养殖空间,高标准建设海洋牧场示范区。”詹晓阳介绍。
在生态空间安排上,提升燕山—太行山区、京津冀北部—辽河源、渤海海岸带等重要地区生态功能,持续抓好北方防沙带等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工程建设,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筑牢首都生态安全屏障,实施海滦河、辽河、内陆河三大流域以及草原、湿地、岸线、河口海湾等保护修复。
在城镇空间安排上,围绕建设京津冀世界一流城市群,强化石家庄都市圈引领作用,将雄安新区加快建设成为高质量高水平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市,优化城镇规模等级结构,培育壮大区域中心城市,强化重要节点城市支撑作用,推进县域中心城市和小城镇集约布局,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
在海洋空间安排上,优化海洋开发保护格局,推进港口转型升级和资源整合,构建现代化综合性港口集群,提升秦皇岛等滨海城市的服务功能和环境品质,集约高效利用海域、海岛、海岸线资源,建设美丽海岸线。
《规划》具有六大特色亮点
充分体现“多规合一”。《规划》深度融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规划、海洋功能区规划等空间规划的主要内容和空间管控要求,全面落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与27个省级专项规划进行了充分衔接,在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上统筹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空间布局,充分保障各类专项设施建设的空间需求,充分发挥国土空间规划的空间基础和指导约束作用。
全面落实国家重大战略部署。河北地处京畿要地,是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关键区域之一。《规划》从优化城镇网络、支撑产业高质量发展、构筑向海图强战略要地等方面,落实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战略。同时,设置了“保障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专章,重点从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推动协同发展向纵深拓展、建设高能级开放体系等方面,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各项任务落地落实。
坚守安全发展、底线约束。《规划》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节约集约用地、水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统筹划定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历史文化保护线等各类空间发展底线,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地震、地面沉降、海洋灾害等风险控制线,夯实全省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国土安全的空间基础。
提升国土空间宜居环境品质。《规划》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引导居住、就业和公共服务设施在区域多中心组团式均衡布局,构建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便利化复合化城乡生活圈。完善城乡公共服务空间体系,形成区域协同、总量适度、功能完善、服务规范的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设施网络,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空间布局,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网络,使城乡生活空间更健康、更安全、更宜居。
充分彰显国土空间魅力。《规划》传承保护优秀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资源,挖掘遗产空间多重价值,整体保护承德避暑山庄、长城、大运河、海湾河口和海岸带,加强西柏坡等红色文化遗产保护,构建文化资源、自然资源、景观资源整体保护的空间体系,塑造彰显燕赵特色的美丽河北。
注重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转型。《规划》建设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系统和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网络,提升国土空间的治理能力。健全各级各类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监测评估预警机制,建立健全规划监督、执法、问责联动机制,实施规划全生命周期管理。(记者苑立立 通讯员苗晓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