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
向绿而行,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草长莺飞,万物复苏。植树造林、草原生态治理、湿地保护修复……新一年的国土绿化工作在张家口各县区展开。
“今年,我市将完成106万亩营造林任务、15.5万亩草原治理任务、200万亩鼠虫害防治任务。”张家口市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局长武云峰介绍,该市将通过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进一步筑牢京津冀绿色生态屏障,不断将首都“两区”建设向纵深推进,努力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张家口。
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
入春以来,全市林草系统工作人员便开始准备工作,落实造林地块、准备苗木、完善作业设计。张家口市林业和草原局生态保护修复科科长石艳琴告诉记者,从4月上旬开始,全市大规模营造林工作将由南向北、从坝下到坝上陆续启动。
据统计,2017年以来,张家口市依托京津风沙源治理、张承坝上地区植树造林等重点工程,完成营造林1534万亩,基本形成以沿冀蒙边界防风阻沙防护林、沿坝水源涵养防护林、农田牧场防护林网、浅山丘陵水保经济林以及深山区水源涵养防护林等为主干的生态防护体系,其涵养水源、防风固沙成效正逐步显现。
石艳琴介绍,今年的营造林工作,仍坚持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强化治沙、治水、治山全要素协调和管理,扎实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坚持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并举,自然修复与人工修复并重,科学、节俭、高质量开展造林绿化。
同时,严格实施国土空间用途管控,精准选择绿化用地,依法依规拓展造林绿化空间。充分利用造林绿化空间适宜性评估成果,把沙化土地、灌木林地、自然灾害受损林地、采伐火烧迹地等作为重点,集中力量实施造林绿化工作。
在管护方面,坚持“三分造、七分管”的原则,巩固建设成果,建立完善的养护管护制度。因地制宜采取抚育间伐、补植补造、退化林修复、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等抚育经营措施,全面提升林地生产力和森林碳汇能力,确保林草资源长期稳定发挥效益。
重点推进“三北”六期工程,计划治理草原15.5万亩
进入3月,位于塞北管理区的黄土湾国家草原自然公园内,冰封的湿地渐渐融化,草场也在一点点恢复生机。“植被茂盛,物种丰富,这里几乎已经恢复到草原最‘原始’的状态了。”公园项目建设负责人刘强笑着说,经过3到4年的保护修复,黄土湾国家草原自然公园的生态状况得到了根本性改善。
2020年,黄土湾草原入选全国首批39个国家草原自然公园试点建设名单。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生态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工作,黄土湾草原成为张家口坝上草原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示范性样板。
“张家口是草原资源大市,草原面积有1351.63万亩,占全省草原面积的47.42%。”张家口市林业和草原局草原站站长宋连昭介绍,2019年以来,该市已完成草原生态治理158.57万亩。目前,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72%,全市草原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据介绍,今年该市将持续推进草原生态建设工作,重点推进“三北”六期工程项目,实施草原治理15.5万亩。同时将扎实推进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完成205万亩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抓好草原鼠虫害防治及预警预测工作,严格执行草原生物灾害绿色防治计划。
持续开展湿地保护修复,逐步提升全市湿地生态效益
怀来县官厅水库国家湿地公园野生鸟类由原来的169种增至191种,野生植物由原来的106种增至318种。康保县康巴诺尔国家湿地公园,2014年有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遗鸥仅3000只,近几年种群数量稳定在8800只左右,是全球最大的遗鸥栖息地与繁殖地……
3月20日,在张家口市林业和草原局湿地和野生动物保护管理中心,中心主任王树凯告诉记者,近年来,该市以建设湿地公园为主要手段,实施了多项湿地保护和修复项目,全市湿地生态环境质量稳步向好,生态系统功能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
据了解,张家口地貌类型多变,地理环境复杂,气候条件不同,逐渐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湿地类型,包括沼泽草地等7种地类,总面积107.63万亩。
据统计,目前该市已建成省级以上湿地公园16个。其中,国家湿地公园8个,省级湿地公园8个,湿地公园总面积68.12万亩,国家湿地公园总数量、湿地公园总面积均居全省首位。近年来,该市通过退耕还湿、建设人工湿地、野生动植物生境恢复等方式,恢复退化湿地8.79万亩,河道清淤疏浚19公里,并建设多个气象、水文、水质观测站等。
王树凯介绍,今年,该市将持续开展湿地保护修复,突出做好察汗淖尔、安固里淖等重要湖泊湿地的保护修复工作,做好蔚县壶流河、阳原桑干河、涿鹿桑干河等3个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准备工作,逐步提升全市湿地生态效益。重点在察汗淖尔流域内启动尚义察汗淖尔湿地保护修复等项目,实施退化林修复2.3万亩、退化草原修复3万亩。在安固里淖流域内,通过湿地项目建设张北黄盖淖国家湿地公园鸟类栖息地,实施退化林修复1万亩、封山育林1万亩、退化草原修复2万亩。(记者 李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