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旅游-亚博888
亚博888-亚博平台app下载

文化旅游-亚博888

2023-05-19 17:28:01来源:隆尧县委宣传部

分享至手机

隆尧旅游图

  文物古迹

  隆尧县是远古人类重要活动区域之一,经考古发现,在尧山附近的汦河两岸有仰韶文化(后冈类型)遗存三处(西山南遗址、西侯南遗址、北村东遗址),距今6000多年。北小霍村南一公里处曾出土石器、陶器,经鉴定属龙山文化。1954年在丘底村南发现的地下夯土墙、石凿以及在双碑一带出土的绳文陶鬲等,均系这一时期的遗存。公元前2000年相当于父系氏的公社时期,传说中的黄帝后裔氏族部落三大领袖尧、舜、禹曾在这一带活动,境内宣务山(又名尧山)即为唐帝尧的采封之地。尧曾于此治理天下,繁衍生民凡70载。县北固城东一里许为古象氏城址,相传舜弟象曾居此。春秋晋国时,在宣务山西筑柏人城。汉时,又置柏人、广阿、象氏三县。历经数千年的历史沿革,地上地下留有许多高品位的文物古迹,成为文物大县。

  大唐帝陵

  谜一般的大唐帝陵 大唐帝陵位于隆尧县城正南6公里的魏家庄镇王尹村北200米处。是唐玄宗李隆基四代祖宣简公李熙,三代祖懿王李天锡陵墓,二陵共茔,合称“大唐帝陵”,简称唐陵或唐祖陵。 始建于唐高祖李渊,主要工程完工于唐太宗李世民年间。

  后来唐高宗李治恢复唐朝统治,追封宣简公为宣皇帝,夫人张氏为宣庄皇后,为了表示对先人的尊敬,唐玄宗李隆基在开元十三年(725年)派官吏在陵东500米处修建了光业寺,并立寺碑为志,作为唐陵的附属建筑,如今,陵、寺、碑皆为河北省重点保护文物。

  唐陵经过了1300多年的变迁,当初的陵墓如今已无从寻找,直至1984年,在由于过量用土形成的洼地,才发现了陵墓的具体位置。唐陵所处地理位置为东、西、北三面较高,南面较低,盛唐时期的石雕均在中间的洼地,如同所有的古代建筑一样,地理位置均采用坐北朝南。  虽然目前仅存有仅存有翁仲、华表、石马、石狮等,然而正如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唐陵墓前四翁仲两边分列,南面两旁是两个石狮,再向南石六匹石马,马的左侧都站立一名马夫,最南面是两个石刻华表,相互对立,遥相呼应。昔日之浩荡,如在眼前。

  鉴于目前开发技术的有限,如今只是将蓝砖砌成的地下墓室挖掘开来,留下尚未开发的圆形墓,目前正在申请国家级重点文物,虽然过去的盗墓活动比较猖獗,但我们还是有理由相信谜一般的大唐帝陵会带给我们一些惊喜。

  唐陵石狮

  唐陵石狮是大唐帝陵中的珍贵石刻,属省级重点保护文物,现保存于隆尧县文物保管所内。

  唐陵石狮高1.5米,有两层座。第一层座与狮为整石雕成。石狮昂首挺胸,后蹲作雄踞之势,其形态怒目前视,张口欲吼。颌下透雕三绺胡须,脑后毛发卷曲自如;四肢肌腱突暴,前肢后侧各有一排卷曲的细毛;石狮的爪深入石座2厘米。唐陵石狮雕刻艺术精湛,形象逼真,其结构准确,夸张适度而不俗套。充分体现了初唐匠师在写实基础上追求内在神韵和气势的艺术匠心。

  唐陵石刻是河北省唯一一套初唐皇家陵墓雕,与陕西关中唐诸帝陵、河南恭陵的同类雕刻遥相媲比,它既是重要的历史文物,又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是唐陵诸多石刻中的上精品。1926年,美国一古董商用2000美元的高价买去企图运走,被查获追回,置狮于原隆平县政府院内。现已移交县文物保管所保存。

  永远消失了的光业寺

  光业寺是大唐帝陵附属建筑物,兴建于唐高宗李治总章年间,座落于唐陵东边(现赵孟村西)。其寺名为御赐。寺内曾建有宝塔、珠台、前湖、仙馆、佛星宫宇、灵帝观楼、银函藏经以及塑像和壁画等。堂堂济济,蔚为壮观。

  开元十二年(724年)赵州刺史上柱国田再思,象城县令宋文素率邢、赵二州之象城县、任县、柏仁县三县土民将寺院整修扩建。修建后的光业寺金碧辉煌,一派皇家气概(碑文有详细记载),以后光业寺屡经兴废,从明、清两代碑刻看,重修即达七八次之多。1945年之前,此寺轮廓尚在。其山门在正南,门前有白塔一座,寺内中轴线上有三殿,前、中殿早废,当时后殿尚存,壁画精美,佛像众多。原有铜像一尊,被日本侵略者掠去。传说殿内座下原有地道,通向西北,正好与唐陵墓室成一直线。

  “文化大革命”中,造像全部被砸毁埋掉,原有20余通碑刻小部分被破坏,大部分被用作房基石,现在寺院遗址已成耕地。光业寺存在的重要见证就是保存至今光业寺碑,又称“大唐帝陵光业寺大佛堂之碑”。现存于隆尧县碑刻馆(现文体局内)。

  幸存的光业寺碑

  光业寺碑是大唐陵附属建筑光业寺之遗物。刻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农民赵孟村将石碑砸成数块运回村内,垒在学校墙下。1980年,隆尧县文物保管所将残碑12块(现在仍缺少一块,不能复原)运回文物保管所(县文体局)保存。该碑属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光业寺碑通身高4.45米,宽1.45米,厚0.44米,碑身为八楞形龟跌座,碑首呈半圆形,浮雕缠尾双龙图案。碑额圭形佛龛,龛内一佛二菩萨,龛傍刻有“皇帝供养”和“皇后供养”,碑阳中上方刻阴文行书“大唐帝陵光业寺大佛堂之碑”12个字。碑文寸行书,由象城(今隆尧县)县尉杨晋撰文。碑文记载了唐玄宗李隆基为七、八代祖建陵、建寺经过。

  光业寺碑雕刻工艺极精,造型逼真,栩栩如生,大有呼之欲动之感。碑文相传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李邕书丹,但无落款。从碑文的字体风格来看,笔画遒劲,笔势开张,横笔明显地向历上方倾斜,结构峭健,出除入神,确有李邕笔体之感。光业寺碑是盛唐时期遗物,雕刻精湛,书法艺术很高,对于考证李隆基七、八代祖陵址,有极其重要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柏人城

  柏人城在隆尧县西部的双碑乡境内,是春秋时期的历史名城,距今已有2600多年,是华北地区罕见的古城池之一。

  柏人城系夯土建筑,它北邻抵水,三面环岗,依山傍水,形势险要,向为历代兵家所看重。城墙全长8017米,城廓面积约4平方公里。东城墙长2225米,西城墙长1451米,南城墙长1915米,北城墙长2426米,平均厚度为15.1米,最高处为9.15米。城墙夯土层为10厘米左右,每高60厘米铺有一层横木,横木间距为30至60厘米不等,其作用相当于现代建筑用的钢筋。此城原有9个城门,靠水的北面1门,南2门,东西各3门。城墙犹如山峦起伏,登临气势磅薄的柏人古城坦,一览平畴的大平原,烟村雾树,如锦似画,使人顿觉心旷神怡,志壮气豪。经过现存古城地表以上部分所作粗略估算,光是土方堆积量就达110多万立方米。完成如些浩大工程,这在生产力低下,科技不发达的古代,是非常也不起的壮举。

  战国时期,柏人城已发展成为北方赵国的一个比较繁荣昌盛的军事重镇,这里遗有商周时期的陶窑和大量陶器。城四周有众多战国及汉代古墓,从墓葬中不挖掘出不少陶罐铜镜,铜带勾、青铜剑、铁剑以及战国时期的错金铜带勾玉璧、玛瑙饰件等。近年,在柏人城址还发现了战国时流行的铜质“刀币”,刀币上铸有“白(通柏)人”字样。据专家考证,当时赵国只有邯郸和柏人两个地方铸铜钱。这是战国时柏人城经济繁荣、商业发达的重要标志。

  宣务山石窟

  宣务山石窟,座落于县城西北7.5公里的宣务山之巅,曾有千佛殿、同声谷石室、卧佛殿等古建筑。千佛殿为窟之主体建筑。据《十三州志》云:“上有尧祠,俗称宣务山,谓舜昔宣务焉”。这里曾有隋、唐、宋诸代的石刻、雕像、碑碣等丰富的历史文物。

  碑碣:石窟曾有隋代碑一幢,唐碑三幢,就山刻成,俗称“没影碑”;宋碑两幢,碑文刻有“大邢州尧山县隆胜寺”等字样。此外还有清乾隆间碑碣,内载“宣务山昔尧帝时尝登此山望洪水”。

  摩崖(即直接在壁上文雕像)造像众多,造型优美,别具风格。在千佛殿石室内外壁上刻有739龛,大部是一佛二菩萨,最大龛高0.8米,宽0.97米,并有刻经三处。

  此外还有“准提塔”、“妙法莲华”经刻等古迹,笔法工整秀劲,皆出一手。这些制作精细、生动别致的艺术雕刻,充分再现了古代民间艺术家们的智慧和才能,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很有参圪价值,可惜这些丰富的宣务山文物,遭“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后,已荡然无存。

  巧夺天工的杨宣碑

  杨宣碑原保存在隆尧县西河村,1980年移置于隆尧县文物保管所内。该碑刻立于北魏延昌元年(512年),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史学价值的古碑,属省级重点保护文物。

  该碑又称“西河魏碑”,通高2.47米,宽0.87米,厚0.23米,青石质碑首有浮雕缠尾双蟠螭。时至今日,历经1400多年的沧桑,除碑额文字外,碑文大部分已经模糊,不可句读,其碑额为“魏故宁远将军广乐太守柏仁男杨府君之碑”,其字呈倒塔状,上大下小,布局均匀,笔法苍劲有力,古朴茁壮,有典型的魏书风格。晚清康有为在光绪十五年(1889年)为《广艺舟双辑》所做的序中,曾给予其高度评价,赞之曰:“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巧,作字功夫,斯为第一,可谓人巧极而天工错矣”。

  大约在清光绪年间,才有人以拓本的形式出售杨宣碑的内容,当时的拓本也是很罕见的东西,但如今流传下来的拓本,由于纸张粗劣、字迹模糊,如今只有一半内容可以辨认。如果当时将碑洗净精拓,碑文应当比较清晰,并清除的辨认,但是可惜距离清光绪年间不过百年,碑末年号已经看不到了,碑文遭受各种破坏,已经难已成句。

  虽然杨宣碑如今的自己模糊不清,不易辨认,但作为历史的见证,凭借其精湛的书法,仍然是中国艺苑中一支奇葩,是文化宝库中的一份珍贵遗产,给后人研究古代书法提供一份不可多得的资料。

  舍利塔

  舍利塔,位于隆尧县宣务山西北侧染红村南的石佛寺遗址。该塔呈坐北面南向,塔高8米,为7层(含座)5檐砖砌建筑,檐下有斗拱,其肃穆玲珑的造型,充分体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造型美和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舍利塔始建年代虽无从查考,但考其造型似为北宋时期的建筑。经辨析寺内残留碑文证实,该石佛寺原属佛教禅宗五家门派之一的临济宗。寺内禅师圆寂后,佛教徒们将其小股尸骨(佛语谓之“舍利”)置于塔中,“舍利塔”因此而得名。该舍利塔是中国现存临济寺古塔中极少的宋塔之一。

  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了这块圣洁的土地,穷凶极恶的日军欲将这一文明古刹拆毁,当地人民奋起反抗,与日本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斗争,才使舍利塔幸免于难。现该塔保存尚好,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汉任敖墓

  西汉任敖墓,位于隆尧县城东偏北2.5公里处的丘底村南。此墓高10米,占地12亩,外形为一土丘,世人俗称“丘底疙塔”。该墓系土封墓葬,虽经两千余年的风吹雨打,迄今仍若岑丘,肃穆壮观。该墓墓顶有树木数株,并立有隆尧县“重点文物保护”标志。墓地附近的地面上有汉代筒瓦和卷云纹瓦当。墓地原有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的“乡贤汉御史大夫任公之墓”石碑。该碑现已搬迁到隆尧县文物保管所保存。

  任敖(公元前?——公元前179年),秦代沛县人,初为沛县狱史,素与刘邦相善。刘邦初起时,敖以客从,为御史。亡秦后,刘邦立为汉王,与楚霸王项羽争天下。刘邦东击项籍,敖迁为上党太守。高后当政时,封任敖为御史大夫。孝文元年,任敖卒,皇赐谥号“懿侯”,葬于广阿县丘底村前,清乾隆年间隆平县知县袁文涣曾吊以诗曰:

  广阿城外夕阳愁,太息茫茫土一丘。

  古墓寒烟分野色,残碑衰草冷荒洲。

  千秋事业光青史,十载勋名起汉刘。

  丰沛当年成往事,萧萧叶落老松揪。

  现在,任敖墓基本完好,属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尧山石刻

  自古以来,尧山就是个人才济济的地方,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郭威、柴荣两位皇帝都源于此。尧山即宣务山之南山,位于隆尧县城西北7.5公里处。相传,上古唐帝国尧始封于此,因以名山。山顶上曾经遗留了众多的文物古迹,北魏、唐、宋、元、明等时代的摩崖石刻最为出名,并被人称为尧山石刻。

  尧山顶曾建有尧祠(现遗址尚存),尧祠前有元大德元年(1297年)雕刻的唐帝庙碑。碑文是元代初年的翰林侍读,著名大臣郝经撰写。其正面刻有“唐侯故土”四个大字,背面记载着尧的丰功伟绩(此碑已被破坏一部分)。山之东坡有一就山凿成的棺形石室,系隋代法僧彦琮墓。棺之左侧拓有石阶,拾级而上可达棺口。棺口处刻有“隋国译经法师彦琮遗身”,西侧刻有“大业六年七月二十四无常”等字。此外,民间传说的张果老脚迹、驴蹄印、龙王庙前的八角琉璃井、石麒麟、历代名人题字石刻等,比比皆是,错落有致,题字和诗赋,或咏山水风光,或怀古感今,楷、行、草、篆诸体皆备。

  尧山文物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彦琮墓已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它石刻在“文化大革命”中绝大部分被毁。只留下曾经的古城门(如上图)独自守望,期待辉煌的回归。

  隋代高僧彦琮墓

  隆尧县境内宣务山南段(即尧山)东山坡上有一棺形石室,有人曾误以为是宋代包公的棺材,其实不然,此乃隋代高僧彦琮之墓。

  彦琮(557—610年),赵郡柏仁人,俗姓李。少时天资聪慧,12岁能诵《法华经》。东汉时,印度佛教传入中国,隋时已为兴盛。琮14岁入晋阳(今太原),与卢思道、元行恭等建斋房,讲“大智度论”。隋开皇十二年(592年),琮奉诏入长安,住兴善寺,掌翻译事,并与陆彦师、薛道衡等人创著《内典文全集》。隋仁寿二年(602年),文帝命其撰写《众经目录》,勘定了当时书写佛经总集的标准,对后世经典具有很大影响。隋大业二年(606年)批阅了《昆仑书》,修撰了《天竺记》,论定了翻译外籍的楷模,为沟通当时中外文化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 彦琮卒于隋大业六年(610年)七月二十四日,享年54岁,归葬故里宣务山。其墓于山之东坡就山凿成一棺形石室。此棺长5.2米,头高2.6米,尾高2米。石棺中有一洞,深2.5米,高0.8米,口宽0.75米。棺之左侧有石阶,拾级而上可达棺口。棺口处刻有“隋国译经法师彦琮遗身”和“大业六年七月二十四日无常”字样。

  现此棺基本完好,属县给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邢台地震纪念碑

  1966年3月8日,在隆尧县东部的白家寨一带发生了6.8级强烈地震。震后,周恩来总理冒着余震的危险,三次亲临地震现场,并到达灾情最为严重的白家寨视察慰问。

  1987年2月底邢台地震20周年之际,邢台地震纪念碑在隆尧县城东侧竣工。国家主席李先念为邢台地震纪念碑题了字。

  邢台地震纪念碑场地占地16.8亩,南北长160米,东西宽70米,总建筑面积达1120平方米。工程由邢台地区房产公司设计,隆尧县建筑公司施工,历经5个月的时间竣工。

  邢台地震纪念碑座落在场地的南部,结构为钢筋混凝土柱筒体,由两种颜色的泰山红花岗岩板面,呈方形锥体,耸立在宽30米、长35米、高1.32米,用毛石砌筑的基台上,碑高19.66米,象生着发生地震的1966年。碑的两侧有仿“人”字突边,象片着灾区人民“人定胜天”的坚强意志。碑的正面刻有李先念主席题的“邢台地震纪念碑”7个镏金在字。碑的背面刻有周恩来总理来灾区慰问期间提出的救灾方针“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发展生产,重建家园”16个醒目的大字。

  碑座高1.4米,8.2米见方,四周镶嵌草白玉石。正面刻有碑文,两侧和背面刻有《蒙难》、《救援》、《重建》三组线雕。

  平台的正前方为10米宽台阶,分为两段,第一段三级,第二段八级,象征着发生地震的1966年3月8日。其余三面各有12级台阶,象征着四面八方的支援。

  邢台地震纪念碑前鲜花争奇斗艳,松柏郁郁葱葱;碑后建有地震资料陈列馆,碑馆之间为人工湖,建有桥亭,穿湖而过。

  邢台地震纪念碑的落成,是对地震中遇难同胞的深切怀念和告慰,是对这场自然灾 害的真实纪录,给后人考察研究地震规律留下了宝贵的资料。

  邢台地震资料陈列馆

  邢台地震资料陈列馆为邢台地震纪念碑的附属建筑,位于地震纪念碑北面,共占地5.02为。陈列馆南北宽7米,东西长50米,总建筑面积为350平方米。

  邢台地震资料陈列馆为砖混结构,前面用水刷石处理,正门上方镶嵌着国务委员方毅题的“邢台地震资料陈列馆”9个镏金大字。陈列馆共分3厅2房,中厅正中央矗立着周恩来总理在慰问灾区群众大会上讲话时的汉白玉雕像。从中厅到东耳房,展出地震图片资料和实物,西侧厅为来宾接待室,西耳房为资料库和工作人员办公室。

  地震资料陈列馆展墙为木骨架纤维结构,高2.5米,展线长100米,全部粘贴壁纸。展出形式以图片资料为主,辅以文字说明和部分实物。共展出照片155幅,图表29幅,字版面12块。

  展出内容共分6个部分:第一部分《邢台地震概况》。介绍了地震参数、地震序列和地震背景;第二部分《地震灾害》。介绍了地面和公路、桥涵以及建筑物被破坏情况;第三部分《党和政府的关怀》。介绍了当时周恩来总理、李先念副总理、以内务部长曾山为团长的中央慰问团及省、地党政领导同志到灾区视察慰问和指挥抗震救灾的情况;第四部分《抗震救灾》。从救护、支援,军民鱼水情,安定生活四个方面介绍了解放军奋力救灾,全国各族人民大力支援的情景;第五部分《发展生产,重建家园》。介绍了灾区人民英勇奋斗战胜灾害的情况和取得的巨大成就;第六部分《加强地震监测,探索地震规律》。介绍了震后加强地震监测工作和测震网点的布设情况,介绍了中国地震科研事业的发展情况,介绍了1966年以来国内发生的9次大地震的预报成果,以及防震抗震基本知识。

  隆尧碑刻群

  1980年,县文化局将分散于全县各处能移动的文物集中到文物保管所东院,建成了碑刻群。同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碑刻群包括两部分。北半部分陈列历代碑刻和墓志铭58件,其中元代以前的20件。具有较高价值的首推北魏杨宣碑。

  南半部分石刻、造像、经幢,共计127件。其中元代以前的30件。年代最早的当数东汉的天录辟邪二兽浮雕,造形生动古朴,雕工洗练。北朝的释迦说法像,体态行秀,比例得体,融庄严、圣洁和优美于一身,实属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刀法娴熟,技艺精绝的唐塔飞天,逼真地表现了“吴世当风”的流动感。唐陵石狮为唐高祖李渊第三、第四代祖陵地之遗物,石狮雕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距今已有1260年的历史,肌肉丰满,线条粗犷,挺胸端坐,昂首欲吼之雄姿,在古典狮刻中独树一帜,充分表达了开元盛世的时代风貌。

  碑刻、造像群集隆尧文物为一堂,成为大陆、尧山文化的历史缩影,也为文物的妥善保管和发挥社会效益开拓了一条新途径。

 

[作者:  责任编辑: 邢玉伟 ]
网站地图